中央党风廉政网

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|一份小吃里的民生好味道

发表时间:2021-05-13 17:23

  小吃,最富人间烟火气。一碗碗、一串串、一勺勺特色小吃,总能直达味蕾、抚慰人心。

  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、外事等活动中,带火了一批独具民间特色又不乏文化底蕴的舌尖小吃。小小小吃,小吃不小,其背后浓缩着一方水土的味道,又映照着一个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和一代代人的家国记忆。

  一碗扁肉,开启“热腾腾”新生活

  早上六点半,福建沙县人王盛滨在热腾腾的骨汤大锅旁坐下。

  盛出打好的肉馅,一手捻起扁肉皮,一手用木片挑出肉馅,轻轻一捏,不到一秒,手心就变出一枚小扁肉。

  扁肉下锅,浇上高汤,撒上葱花,一碗碗鲜香的扁肉即将开启沙县人的一天。

  “小时候特别委屈,伙伴们都去玩了,我们几兄弟还要在店里帮忙。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拿熬完汤的猪骨头换钱,坐船去公园玩一会儿。”作为沙县庙门扁肉第三代传承人,44岁的王盛滨做小吃已超过20年。

  小时候的“委屈”没有辜负他。

  凭着这份手艺,23岁时他就在当地买了商品房。邻居亲友看他踏实勤劳,都抢着给他介绍对象。

  “店门一开就挣钱。”从爷爷那辈开始开店谋生,到父亲在沙县文昌三圣庙附近继续做扁肉,对于王盛滨的父辈来说,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,这门养家糊口的手艺会在日后成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的支柱产业。

  沙县人爱说一句话:“扁肉是砖头,面条是钢筋,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。”

  如今,沙县已是高楼林立。

  “小时候觉得开小吃不够体面,现在觉得非常光荣。沙县人开沙县小吃,走出去别人都竖大拇指。”在王盛滨看来,靠双手赚钱,留住沙县人的传统记忆,有着特别的意义。

  近年来,沙县持之以恒培育“小吃大产业”,沙县小吃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凭借现代化创新,沙县小吃的制作方法不断升级。王盛滨介绍,以前手打三到四斤肉馅,要50多分钟,现在用机器打馅,十分钟就能完成,既提高了效率,也保证了肉馅的新鲜度。

  千锤万打,是制作扁肉的诀窍。千锤百炼,是沙县人的写照。

  迄今沙县小吃已发展为年营业额500亿元、带动就业30多万人的大产业。

  小吃背后是大奋斗。

  如今,王盛滨与哥哥王盛泉一起,守着这家承载父辈记忆的扁肉店。

  闲暇时,王盛滨会教他的两个孩子包扁肉。“他们都很爱吃扁肉,让他们自己包自己煮,感受工作的辛苦,才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。”他说。

  忙了一天,王盛滨会给自己奖励一碗热腾腾的扁肉。

  “这样的日子太美好了!”这个朴实的闽北汉子由衷地说。

  在全国各地的8万多家沙县小吃店里,热乎平价的小吃温暖着辛勤奋斗的中国人,点亮了沙县人的幸福路。

  小吃,最富人间烟火气。一碗碗、一串串、一勺勺特色小吃,总能直达味蕾、抚慰人心。

  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、外事等活动中,带火了一批独具民间特色又不乏文化底蕴的舌尖小吃。小小小吃,小吃不小,其背后浓缩着一方水土的味道,又映照着一个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和一代代人的家国记忆。

  一碗扁肉,开启“热腾腾”新生活

  早上六点半,福建沙县人王盛滨在热腾腾的骨汤大锅旁坐下。

  盛出打好的肉馅,一手捻起扁肉皮,一手用木片挑出肉馅,轻轻一捏,不到一秒,手心就变出一枚小扁肉。

  扁肉下锅,浇上高汤,撒上葱花,一碗碗鲜香的扁肉即将开启沙县人的一天。

  “小时候特别委屈,伙伴们都去玩了,我们几兄弟还要在店里帮忙。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拿熬完汤的猪骨头换钱,坐船去公园玩一会儿。”作为沙县庙门扁肉第三代传承人,44岁的王盛滨做小吃已超过20年。

  小时候的“委屈”没有辜负他。

  凭着这份手艺,23岁时他就在当地买了商品房。邻居亲友看他踏实勤劳,都抢着给他介绍对象。

  “店门一开就挣钱。”从爷爷那辈开始开店谋生,到父亲在沙县文昌三圣庙附近继续做扁肉,对于王盛滨的父辈来说,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,这门养家糊口的手艺会在日后成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的支柱产业。

  沙县人爱说一句话:“扁肉是砖头,面条是钢筋,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。”

  如今,沙县已是高楼林立。

  “小时候觉得开小吃不够体面,现在觉得非常光荣。沙县人开沙县小吃,走出去别人都竖大拇指。”在王盛滨看来,靠双手赚钱,留住沙县人的传统记忆,有着特别的意义。

  近年来,沙县持之以恒培育“小吃大产业”,沙县小吃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凭借现代化创新,沙县小吃的制作方法不断升级。王盛滨介绍,以前手打三到四斤肉馅,要50多分钟,现在用机器打馅,十分钟就能完成,既提高了效率,也保证了肉馅的新鲜度。

  千锤万打,是制作扁肉的诀窍。千锤百炼,是沙县人的写照。

  迄今沙县小吃已发展为年营业额500亿元、带动就业30多万人的大产业。

  小吃背后是大奋斗。

  如今,王盛滨与哥哥王盛泉一起,守着这家承载父辈记忆的扁肉店。

  闲暇时,王盛滨会教他的两个孩子包扁肉。“他们都很爱吃扁肉,让他们自己包自己煮,感受工作的辛苦,才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。”他说。

  忙了一天,王盛滨会给自己奖励一碗热腾腾的扁肉。

  “这样的日子太美好了!”这个朴实的闽北汉子由衷地说。

  在全国各地的8万多家沙县小吃店里,热乎平价的小吃温暖着辛勤奋斗的中国人,点亮了沙县人的幸福路。

  一碗牛肉汤,“咕嘟”出浓香奋斗味

  49岁陶平的每一天,像日出日落一样规律。

  早上五点半,他总会准时出现在灶台前。把前一天备好的牛肉、牛棒骨丢入锅中,和着二十余味中药,一起“咕嘟咕嘟”,约三个小时后,当天出锅的第一碗牛肉汤便会被送到食客面前。

  2019年,来北京打拼了20年的安徽和县人陶平和爱人用辛苦攒下的一点积蓄,在北京大栅栏街道石头胡同租下店面,挂出招牌“淮南牛肉汤”。

  “我姥姥家是淮南的,我从小喝着牛肉汤长大。”陶平说,他对这碗汤有份特殊的情结,“我自己觉得口味好,在外打拼的老乡肯定也想念家乡的味道。”

  淮南牛肉汤,苏北豫鲁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,具有鲜醇、清爽、浓香的特色,深受当地百姓喜爱。

  陶平不曾想到,这小小一碗牛肉汤,让他在大都市里有了落脚之处。

  30平方米的小店,四张桌子,总被食客们挤得满满当当,“好多都是住在胡同里的‘老北京’,也有在北京工作的安徽老乡,有时还有外国游客过来品尝。”让陶平无比自豪的是,自己钟爱的这碗汤在异乡的大城市里遇见了不少“知音”。

  牛肉汤好喝,讲究也不少。每周陶平都要亲自骑上小三轮,到附近的市场挑选上好黄牛肉。“牛肉的部位也是有差异的,不同部位,口感味道都不一样。”陶平说,他还有一个“美味秘诀”,汤里的红薯粉丝必须来自家乡,这样会有家的味道。“每天要卖两三百碗汤,每一碗都要保证口味正宗。”陶平憨憨的脸上透出匠人的味道。

  现在,一个月刨去房租、人工成本以及其他花销,陶平能挣3万元左右。

  小吃背后有大民生。

  这碗牛肉汤,让无数人走向富裕。在淮南本地,当地政府为淮南牛肉汤注册商标,成立淮南牛肉汤协会,建立培训基地。据不完全统计,淮南牛肉汤门店有2万余家,遍布全国各地,从业人员在20万人以上。

  晚上十一点半,忙碌一天的夫妻俩才锁上店门,一起消失在夜色中。

  北京距离淮南1000多公里,但这里的淮南牛肉汤店有300多家。更多“陶平”的汤锅里,“咕嘟”着奋斗的味道,“咕嘟”出火热的生活。


关于我们 | 网站证件 |网站招聘 | 公司历程
国际刊号:ISSN-2708-0‍765    中国国际图书进口编号:2021No17795034
主管主办单位: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